首 页| 新 闻| 玄 化| 玄 师| 玄 画| 玄 作| 玄 者| 摄 影| 电 视| 视 频| 玄 境| 西 玄| 玄 派| 玄证| 购 物| 论 坛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玄 画 >> 国际非遗 >> 内容

汉服也称华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

时间:2025-3-17 17:46:02 点击:

  核心提示:汉服也称华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汉服,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泛指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是从黄帝即位至明末(公元17世纪中叶)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的礼仪衣冠体系。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 ,源自黄帝制冕服 ,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


汉服也称华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

汉服,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泛指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是从黄帝即位至明末(公元17世纪中叶)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的礼仪衣冠体系。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 ,源自黄帝制冕服 ,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汉服还通过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汉服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体现,其款式的主体结构分为“上衣下裳”相连在一起的“深衣”制、“上衣下裳”分开的“深衣”制、“襦裙”制。20198月,汉民族传统服饰制作技艺入选了扬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历史沿革,汉服由来

汉服是中国汉民族的民族服饰。其由来可追潮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华夏人民(汉族)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汉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自炎黄时代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的规范制式,到了汉朝已全面完善并普及,汉人、汉服由此得名。随后各朝代的汉服虽有局部变动,但其主要特征不变,均是以汉代为基本特征。汉服是汉族传承了数千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最能体现汉族的特色。从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几千年时间里,汉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族自己独具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9]

现代汉族人信仰的道教、佛教以及一些边远山民,甚至许多少数民族的服饰都还保留着汉服的特征,现代社会的一些重要祭祀、纪念活动、民俗节日等仍能看到汉服的身影。汉服的影响十分深远,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的部分民族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的特征。所以,汉服的界定标准可以表述为:上溯炎黄,下至宋明,以汉族(先秦时则为华夏族)人民所穿着的服饰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一种明显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系列服饰的集合。

演变过程,上古时期

《史记》记载:“皇帝之妻养蚕取丝,并以作衣裳。”人们认为,制作衣裳的方法,大抵是皇帝之期就已经存在了。考古发现,多处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文化遗址均有纺轮和布印的痕迹。 这些是古代纺织工业的证据,但这一时期的衣服在考古发掘中尚未被发现 。在此期间,由于中华文明和社会的发展,服饰成为统治阶级分化地位的象征,服饰体系逐渐形成。

夏商西周时期

以上古时期为基础,这一时期的服饰已然有充足的实物证明。逐渐显现了汉服中交领,右衽[rèn]与系带等基本特征,上衣下裳也是汉服中最为基本的样式。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以深衣为主要类别,主要分为曲裾,直裾。曲裾的穿着者中,女性较多。这种衣服长度可达地面,裹紧身躯,下摆极宽,行不露足。汉代时期,内衣得到改进,在东汉后期,襦裙上襦极其短窄,裙子却长至垂地。汉朝时期,礼仪文化的制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及完善,并有“汉官威仪”这一成语专门用来形容汉朝的服装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个时期的服装继承了汉朝的特点,但由于当时潇洒飘逸的风气正流行,魏晋的名人们多着宽大外衣。这个时期的女子仍然采取着秦汉的习俗,同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的特点,在秦汉服饰的基础上进行改良。由于追求飘逸感,魏晋时的服装常常用飘带来作为装饰。[

唐朝时期

唐朝时期,男士的汉服出现了另一种款式,即袍衫领子圆,头戴襥[fú]头。襥头内有一名为“巾子”的固定用的装饰品。巾子的形状多样、襥头的两脚同样多具变化。到了晚唐,襥头的两脚就从软脚改为了硬脚。唐朝的女性大部分穿着上襦下裙,初唐时,襦裙多配小袖子,下身的裙子为紧身长裙,裙腰甚至高至腋窝,再用丝带扎系。中唐以后,裙子变得更为宽松。

五代时期

此时期的服饰大多沿袭了唐代,男子大部分皆着襥头披襕[lán]袍。女性以着短襦和长裙为主,也有圆领袍衫,腰间装饰缎带,披帛长度比起唐代时期更甚。

宋朝时期

在这个时期,男子服装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圆领比起唐朝时期,袖口更加宽大。女性的基本服饰分别为大襟右衽交领和对襟。[10]

明朝时期

男子服装依然为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类型。女子的样式比男子要更加具有多样性,其中主要有袄子,比甲及裙子等。这些样式大多仿自唐宋时期,常为右衽,并且恢复了汉族的习惯。

汉服消亡

17世纪初,随着满洲的兴起和扩张,汉服这一传统的服饰风俗转而变成民族斗争之间征服与反征服、奴役与反奴役的政治问题。努尔哈赤于1616年称后金汗,开始攻掠明地,并以剃发作为降服满洲的标志。

  清军入关后,推行强制性剃发易服。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清政府下令:“各处城堡著遣人持檄招抚……有虽称归顺而不剃发者,是有狐疑观望之意,宜核地方遠近,定为限期,届期至京,酌量至京,酌量加恩,如过限不至,显属抗拒,定行问罪。”顺治二年,清军攻下江南各省,下令在全国推行剃头改服的制度。用“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方式强迫汉族男性按满人的习俗剃发梳辫,禁止汉族男性穿汉民族传统的宽衣大袍,“衣冠悉尊本朝制度”,强制推行满族的紧身长袍马褂。对服汉衣冠、发者治重罪,从上古延续了两千多年汉族传统服饰从此消失。

汉服复兴,留存复兴

清朝时期的“剃发易服”政策引出了汉族长期的抵制斗争,这使清政府也考虑做些让步,以稳定局势。于是提出所谓“十从十不从”,即服装上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老从少不从,儒从而僧道不从,倡从而优伶不从;以及仕宦从而婚姻不从,国号从而官号不从,役税从而语言文字不从。这点有限的让步,终于保留了一些汉服中的特点,但总体而言汉服仍在清朝统治者武力血腥镇压与屠杀下逐渐消亡了。并且有学者认为,正是因为满族的几百年的封建统治,使得现今汉民族失去了自己民族的独特服装,只剩下古代汉服值得追忆。汉服本身虽然清朝剃发易服等统治政策下消失了,但因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部分元素一直没有灭绝,直到现代汉族人信仰的道教、佛教以及一些边远山民,还有国内许多少数民族都还保持着汉服的特征,现代社会的一些重要祭祀、纪念活动、民俗节日等仍能看到汉服的部分元素。

汉服运动

21世纪初,随着中国国力的发展,人们开始审视自己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一些人通过考据汉服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复原了汉族传统服饰,同时通过恢复传统节日,恢复传统礼仪,祭祀先贤,推广传统学说,宣传传统乐器等重新宣导恢复传统汉服并身着汉服进行推广,并称之为汉服运动。

  2002年左右,针对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唐装(即满式服装旗袍、马褂)是汉族服装的状况,不少有识之士,力求正本清源,致力于努力恢复满清之前的汉族传统服饰。同年214日,有网友发表了“失落的文明-汉族民族服饰”一帖,两年内点击量达到三十多万并被转贴到海内外多家网站,唤醒了一大批有识之士投身于民间汉服复兴。

 


作者:河圖洛書 来源:河圖洛書

 

欢迎转载本站文章

  • 上一篇: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
  • 下一篇:没有了
  • 共有评论 0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网站首页 - 歡迎回家 - 河圖洛書府 - 河圖洛書律令 - 入會須知 - 聯係我們
  • 玄宗派人才榜|河图洛书府|中国玄学院|中国玄学书画院|哲学工程院|玄道学院|玄画学院|中国玄学书画联合会|中国玄学管理中心(hetuluoshufu.com) © 202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单位:河图洛书府(HE TU LUO SHU FU)是经中国香港政府批准注册的一家玄宗派“术数学(哲学)”研究机构。
    业务性质:执行《河图洛书律令》也称《河图洛书玄宗律令》,玄宗尊职授箓:真人、玄士、玄宗士、玄宗师、玄学师、玄学士、玄学书画师、玄学美术士、玄学美术师、信士、居士、院士、教授、研究员。
    “河图洛书府”不是香港政府性质的机构,而是公司性质的法团机构

    请不要再攻击本网站,我们只是在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依法注册的一个小公司性质的法团机构,不代表任何中国香港政府机构,我们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公司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商业管理条例》依法开展业务性质范围内的活动。如有质疑?可以直接与“中国香港政府公司注册处”和“中国香港政府税务局”进行核实。建议执行法律标准,合法正规开展业务,谢绝内讧!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商業登記證號6079781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