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 闻| 玄 化| 玄 师| 玄 画| 玄 作| 玄 者| 摄 影| 电 视| 视 频| 玄 境| 西 玄| 玄 派| 玄证| 购 物| 论 坛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 闻 >> 重要通知 >> 内容

毛泽东读玄学《孙子兵法》

时间:2013-11-5 22:34:53 点击:

  核心提示:毛泽东读玄学巨作《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乃至今天仍是科学真理毛泽东评价《孙子兵法》:'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子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说的,包括认识世界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的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轻看这句话。'又说:'孙子的规...

毛泽东读玄学巨作《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乃至今天仍是科学真理

 

毛泽东评价《孙子兵法》:"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子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说的,包括认识世界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的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轻看这句话。"又说:"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乃至今天仍是科学真理"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英文名为“The Art of War”,是中国著名的玄学(哲学)兵书之一,世界上第一部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盛典”。

毛泽东,集军事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于一身,其伟大的军事思想与我国古代著名军事典籍《孙子兵法》有着天然的历史传承。

    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既是马列主义关于革命战争理论同中国革命战争实际相结合的结晶,也是对包括《孙子兵法》在内的中国古代优秀的军事文化遗产的运用和发展、继承和创新。从这部“中国古代一第兵书”里,毛泽东不仅吸取了丰富的军事理论营养,同时也获取了丰富的唯物辩证法哲学思想的养料。日本的军事理论家小山内宏在其所著《现代战争论》中指出:“毛泽东的战略,是从其弱者的艰苦的斗争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卓越的战略,它与孙子的战略一脉相承。”这一中肯的评价揭示了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与《孙子兵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诸葛长青:毛泽东能够把古代的思想结合到现代,这令人十分敬佩。

    《孙子兵法》诞生于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繁、文化异彩纷呈的年代。这一时代有多种兵书问世,而《孙子兵法》却如后代兵家所云:“前孙子者,孙子不能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它堪称为中外兵书中最古老而又最富有生命力的一部。《孙子》总结了中国古代战争的经验,揭示了许多具有普遍意义的战争规律,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它被历代军事家奉为经典,堪称兵家之鼻祖。《孙子》作为古代最著名的军事理论著作,享有古今中外公认的巨大荣誉,并成为当代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领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

    博学多才的毛泽东在学生时代对《孙子兵法》,已经有所了解。在他的读书笔记《讲堂录》里,便有好几处前人记述和发挥《孙子兵法》的内容:如“孙武,越羁旅臣耳。越不能尽行其说,故功成不受官”、“杀人以生人”、恩生于害、害生于恩……世有诸强以灭人之国为事,灭国则害矣。然强者灭人之国内已国,而殖其民,已之民则恩矣,故害生于恩也。”又如:“孙武子以兵为不得已,以久战多杀非理,以赫赫之功为耻,岂徒谈兵之祖,抑庶几位君子矣。”(《毛泽东早期文稿》第595页)诸葛长青:毛泽东把古今中外的书籍都读完了,而且能够结合实际运用,这样的人如何不成功?

 

    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上,凯丰曾提出“毛泽东迷信《孙子兵法》”来贬低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才能。凯丰质问毛泽东,你懂得什么是马列主义?你顶多是看了些《孙子兵法》。硬说毛泽东的军事战略都是从《孙子兵法》学来的,现在用不上了。毛泽东反问道:你读过《孙子兵法》没有?你知道《孙子兵法》一共有几章?既然你也没有读过,又怎么知道我是靠《孙子兵法》打仗的呢?凯丰被问得哑口无言。(《党的文献》1993年第9期)“左”倾教条主义者说毛泽东靠《孙子兵法》打仗,激发他要认真研读《孙子兵法》,为此致函当时在西安作统战工作的叶剑英和刘鼎,嘱其购买一批书籍,特别“要买一部《孙子兵法》来”。从这时候起,毛泽东为了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正反方面的经验教训,为了写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认真研读了《孙子兵法》和其他一些军事著作。如果说,在此之前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对《孙子兵法》的原则的运用还处于不自觉的阶段,更多的是马列主义革命斗争理论在军事斗争中的运用,是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的经验总结和创造性发展,其战略思想与《孙子兵法》却有着惊人的不谋而合,那么从此以后,毛泽东对《孙子兵法》的理解就更透彻、更深刻,运用手法就更高超,更自觉了。

    读好书,用好书,是成功的保证。

    毛泽东在他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便多处引用《孙子》的理论来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经验。如《军事篇》的“以逸待劳,以饱待饥”、“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始计篇》的“攻其不备、出其不意”;《谋攻篇》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毛泽东深刻地领会这些军事基本原则,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这些古代兵家的军事理论升华到一个更新的高度。诸葛长青:孙子兵法是一部千年智慧书。

 

    毛泽东曾和他身边工作多年的郭化若说:要为了发扬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去读孙子的书,要精滤《孙子兵法》中卓越的战略思想,批判地接受其战争指导的法则与原理,并以新的内容去充实它。还说,应深刻研究孙子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情况,哲学思想,以及孙子以前的兵学思想,然后对《孙子兵法》本身作研究,才能深刻地理解《孙子兵法》。毛泽东本人正是这样身体力行的。他在指挥中国革命战争的过程中,充分借鉴和汲取了《孙子兵法》的思想精华,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古代兵学圣典,使其闪烁的辩证法更加发出耀眼的光芒。《毛泽东与孙子兵法》由苟君厉先生创作。

《孙子兵法》是中国汉族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汉族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作者为春秋吴国将军孙武,祖籍齐国乐安。

“孙子兵法”被称为镇国之宝,在中国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是一个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度。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有人说,我们这个民族喜欢历史,喜欢从历史中寻找智慧。在唱响“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主弦律的今天,学习历史,了解和掌握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我国杰出历史名人的品德情操,实现中国的“和平崛起”,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历史和现实是由文化联接的。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本书可能会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影子;一本优秀的书,一本堪称举世公认的存世最早、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军事理论著作,则可能彰显一个民族的智慧;一位伟人,一个曾经代表了一个时代,享誉世界的政治家、军事家、曾经读过这样的一本书,而且其中还有许多迄今为止尚不为人知的细节,也一定会引发人们的关注和兴趣。

  一、《孙子兵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或《孙子》,是中国和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兵书,素有“兵典”、“武经”、“百代兵家之师”等美誉,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孙子兵法》在篇幅上不过短短十三篇、约六千余字,但内容却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充满了智慧的光辉。《孙子兵法》作为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孙子兵法》对于国人而言大多耳熟能详,其中的许多经典论述和精辟语句在各种不同的场合都能听到或见到,而且经常见诸于一些报刊文章,甚至被各类专门理论著作所选摘和引用。但是也不乏有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于是,也有人仅仅将其作为军事著作看待,而不加涉猎。实际上,《孙子兵法》虽然确实是一本兵法书,但随着世事推移,其影响范围已经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曾有读者在亚马逊网站上评论说:如果一个人一生只允许读一本书,那就应该是《孙子兵法》。此话也许有些过头。但是1996年美国哈佛大学57位学者将《孙子兵法》评选为世界四千年十大著作之一,则绝非过誉。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时期,集中国古代(春秋时期及春秋以前时代)军事思想之大成,并有创新和发展;它广泛地揭示了一般战争的客观规律,在战争指导思想、战略战术、军队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杰出的科学课题、原理与原则;它奠定了中国古典军事理论体系及其基本框架,为后世军事理论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正因此,明朝兵学家茅元仪称:“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遗孙子。”《孙子兵法》将兵学、哲学、文学融于一体,不仅在中国军事史上最为令人瞩目,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就曾赞叹:“孙武兵经,辞如珠玉,岂以习武而不晓文也。”

    《孙子兵法》自问世以来,2500余年间,其学术价值受到了军事理论家、军事指挥家、史学家、哲学家们的广泛重视。《吕氏春秋》中就说:“阖闾之教,孙、吴之法,不能当矣。”到了汉代,“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三国时的曹操在其《孙子序》中写道:“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审计重举,明画深图,不可相诬。”唐太宗李世民在与名将李靖的军略问对中慨叹:“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清朝思想家魏源认为:“故夫经之易也,子之老也,兵家之孙也,其道皆冒万有,其心皆照宇宙,其术皆合天人,综常变者也。”孙中山先生则说:“就中国的历史来考究,二千多年的兵书,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书,便成立中国的军事哲学。”

    《孙子兵法》又是一部理论含量极其丰富、运用范围非常广泛的著作,它不仅仅是中外军人们奉为“兵书鼻祖”的军事理论名著,它也是一部哲学著作、一部政治学著作、一部语言学著作、一部公共关系学著作------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孙子兵法》的应用范围已远远超过了单纯的军事领域,其在外交谈判、企业经营、公关谋略、信息收集与处理、以及自然科学中的许多领域,都显示了巨大的影响力。1973年,美国学者、美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约翰.柯林斯在其所著《大战略》一书中指出:“形成战略思想的第一位伟人就是孙子,------他对于战争艺术写下了世界上所已知的一部最早的著作。他那短短的十三篇是古今中外的第一杰作,连克劳塞维茨在2200年后所写的《战争论》也是望尘莫及。------其大部分观念在我们当前的环境中,还是和当年完全一样的有价值。”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社会军事的争夺逐渐让位于经济的竞争,瞬息万变的市场成为另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孙子兵法》又成为这个战场的有力指导理论,并屡屡奏效。日本前东洋精密工业公司董事长、经济评论家大桥武夫,在一家东洋钟表公司濒临倒闭之际,毅然接管了其中之一的小石川工厂。他运用《孙子兵法》管理这家企业,很快使企业起死回生。他重建的东洋精密公司也声名远扬。他运用《孙子兵法》谋略思想撰写的《用兵法指导经营》一书,在企业经营界引起巨大反响。美国诺克斯韦公司的顾问杰拉德尔•麦克森,更直言不讳地说,他在一次经营中,运用《孙子兵法》中“出奇制胜”的谋略,赚了一亿多美元。因此他认为,《孙子兵法》的谋略思想,非常适合商业战场。正如法国海军上将拉克斯特所指出的,《孙子兵法》所描述的那些方法和计谋,既适用于小小的战争,也适用于重大的政治抉择,所有领域的领导者(从企业领导人到政治家和军队统帅)都会发现对自己很有用处。

    总之,《孙子兵法》在今天社会的许多领域都得到广泛的运用,也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许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为了自己事业的成功,现在都在认认真真地探讨和研究《孙子兵法》。《孙子兵法》的价值已得到了全世界的承认,《孙子兵法》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

    当然,《孙子兵法》也绝不是万能的。它不仅有其范围的局限,也有其时代的局限。在这一方面,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而不必去苛求古人。

    客观的讲,孙武的隐士地位,决定了《孙子兵法》最初就是一块敲门砖。是孙武为了能够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政治抱负所写所作的一种“为将”的准备,是为了“赢得君王带笑看”而提出的一系列建议。因此,必须具备可读性(能打动人、有震撼力)和实用性(切中实际、便于操作)。它不是给老百姓写的通俗读物,甚至也不是给“将”写的教科书,因而,要阅读和理解它必须具备相当的层次(相信当时的孙武对吴王阖闾的知识结构和才能是作过认真的分析研究的,这对他而言显然是一件并不困难的事情),而在当时的“将”们中间却也多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即使以后几百年、几千年中堪称“儒将”者也是寥若晨星。真正能够读懂读通《孙子兵法》的,大多是一些统帅之才,有历史可资佐证。我们弯回头来看一下,如曹操、李世民、蒋介石、毛泽东者不过是凤毛麟角。

    只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化,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逐步提高,各种科学(包括社会科学)文化知识日益普及,在2500年以后,《孙子兵法》才“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其价值和生命力。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和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在今天的中国,有心去研读《孙子兵法》的人也不会超过百分之十。也就是说,现在仍然有十多亿中国人不会去理睬什么《孙子兵法》。这既非中华民族的幸事,也不是我们当代人的悲哀。

     二、毛泽东对《孙子兵法》的态度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以一介书生领导着一群手拿梭镖、大刀、火枪的“泥腿子”,辗转游击于湘赣边界的穷山恶水之间,连破十八岁就读《孙子兵法》的蒋介石十万、二十万、三十万大军的迭次围剿;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消灭了美国支持的“飞机加大炮”的国民党八百万军队。经过二十二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由领导一支不足千人的队伍,直到成为数百万大军的统帅,夺取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政权。他平生直接或间接指挥了四百多个堪称经典的战役和战斗,留下了五百多万字的军事著作和军事文电,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以人民战争为主体的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对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他指挥他一手创立并发展壮大起来的人民军队,与内外敌人作战二十余年——包括日本军队、美国军队这些曾称雄于世界的、非常强悍的军队,歼灭敌军千余万人;他领导一个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和人民,在连续二十多年的严酷战争中,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与异常强大的敌人作斗争而最终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样丰富多彩的传奇经历,被人们认为是饱读兵书也就不足为怪了。

    但是毛泽东对兵书却似乎并无厚爱。一是人们迄今为止尚未发现他曾经阅读和批注过的任何一本兵书;二是他曾在读欧阳修编的《新五代史》时有过两次批注:“兵书多坏事,少读为佳”,“(兵书)略通可以,多则无益有害”。

    毛泽东的这个观点,并非读史的偶感,而是他从自己的作战经验,从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引申出来的看法。

    19651221日在杭州的一次谈话中,他更是明白地说:国民党的军官,陆军大学毕业的,都不能打仗。黄埔军校只学几个月,出来的人就能打仗。我们的元帅、将军,没有几个大学毕业的。我本来也没有读过军事书。读过《左传》、《资治通鉴》,还有《三国演义》。这些书上都讲过打仗;可是打起仗来,一点印象也没有了。我们打仗,一本书也不带,只是分析敌我斗争形势,分析具体情况。

    当然毛泽东认为“兵书多坏事”主要是指在实战中照着书本打仗,他并不反对读兵书,而是反对读多了消化不了而拘泥于书本。关于兵书,他提倡读那些有实用价值的,简明扼要的。在19651月下旬同谷牧、余秋里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说:戚继光在他的兵书中早就讲到,不要搞那些只是好看的,要搞实际战斗中能用的东西。

    兵书一般都是前人对战争规律的探索,战争经验的总结,但书读多了,食古不化,反成教条,不惟无益,反而有害。像中国古代史上赵括、刘寻这样的人,在学校里教教兵法也许更合适些,可是派到实际战阵上就未免害人害已。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毛泽东是吃了“本本主义”者们的大亏的。因此,在他的整个革命生涯里,不时能看到他对一些“书虫”们的不耐烦和对一些没有读过多少书而工作能力强的干部的偏爱。

    毛泽东没有进过军校,也不是什么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还没有出过洋、留过学。只是一个能当老师的料(师范毕业生)。所以,不要说军校生看不上他,一般的军官,老兵也不会服他。当然,这些都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对于同事和下级,毛泽东证明自己的能力可以说轻而易举。他确实比一般人高明的太多了。然而,要在上级面前证明自己是正确的,特别是同上级意见相左的时候,就要困难多了。

    一是上级往往并不愿意给像毛泽东这样“不很听话”的人以机会和权力,二是上级在发现了自己的失误时有太多的人是先查下级的原因(这也属正常),而且对下级没有完全执行自己的意图而出现失败的局面常常是恼羞成怒。这些都是毛泽东经历过的

    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和李德这样伏龙芝学院的毕业生,把毛泽东看成土包子,就是用我们今天的标准来看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因为毛泽东确实是既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也没有经过正规的军事院校培养和训练。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依靠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善于对实践经验的分析、总结。在19657月毛泽东同李宗仁的秘书程思远的一次谈话中就曾说过:你知道我是靠什么吃饭的?我是靠经验吃饭的。

    任弼时也曾坦率地说过,离开中央苏区时他仍然认为毛泽东不重视理论,思想方法上“杀偏风”。抗战开始后,他读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以及有关新民主主义战略的理论,才转变了认识,认为毛泽东的许多论著,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据郭化若回忆,毛泽东也曾幽默地说,任弼时同志说我是狭隘经验论,我到延安后就发奋读书了。

    而毛泽东对《孙子兵法》的偏爱,可以说是有目共睹的。毛泽东不仅在其著作中多次引用《孙子兵法》,而且在1960年代与英国元帅蒙哥马利交谈中更是十分推许《孙子兵法》。蒙哥马利对毛泽东说,我看过你的军事著作,觉得很好。毛泽东讲,我不认为多么好。你没有看过两千年以前我国的《孙子兵法》吧?里面很有些好东西。……一些很好的原则,一共有十三篇。

    国外许多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知名学者也都认为,《孙子兵法》对毛泽东有很大影响。法国鲍威尔将军说:“事实上,尽管毛泽东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素养,但他毕竟是一个继承了古典文化传统的中国人,同克劳塞威茨相比,他受孙子的影响更大些。”美国海军陆战队退休准将塞缪尔--格里菲斯以为:“毛泽东通晓中国的古典著作,……对读过《孙子兵法》的人来说,古代军事思想家孙子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影响是很明显的。”

    实际上,毛泽东不是单纯地受《孙子兵法》的影响。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博闻强记,涉猎甚广。据资料记载,古今中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书他不仅广泛阅读,而且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和批注。许多书他不仅多次阅读,而且经常带在身边,即使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也是如此。当然,由于中国革命的特殊性正如斯大林同志所说“在中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也是中国革命的优点之一。”毛泽东在1927 年发动秋收起义以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更多的注重军事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一切带原则性的军事规律,或军事理论,都是前人或今人做的关于过去战争经验的总结。这些过去的战争所留给我们的血的教训,应当慎重地学习它。这是一件事。然而还有一件事,即是从自己经验中考证这些结论,吸收那些用得着的东西,拒绝那些用不着的东西,增加那些自己所特有的东西。这后一件事是十分重要的,不这样做,我们就不能指导战争。”这就是毛泽东对待《孙子兵法》的态度,既重视前人的经验,也不看轻自己的经验,而是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他特别指出,应注意“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习是更为重要的事情。

    三、毛泽东什么时候读的《孙子兵法》

    毛泽东讲:“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孙子兵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一直受到国内外军事家的推崇和研究,毛泽东对《孙子兵法》进行过研读也肯定无疑。但是毛泽东是什么时候读的《孙子兵法》却是一桩悬而未决的公案。

    有人认为,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期间读过《孙子兵法》。因毛泽东曾受教于易培基,易是研究《孙子兵法》的学者。毛泽东的课堂笔记《讲堂录》中也有关于《孙子兵法》的记录。

    这种看法不无道理,但稍加分析,即可否定。

    1、毛泽东于191596日、1916229日给萧子升的信中写道:“顾吾人所最急者,国学常识也。昔人有言,欲通一经,早通群经。今欲通国学,亦早通其常识耳。首贵择书,其书必能孕群籍而抱万有。干振则枝披,将麾则卒舞”。“右经之类十三种,史之类十六种,子之类二十二种,集之类二十六种,合七十有七种,据现在眼光观之,以为中国应读之书止乎此。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也就是说,毛泽东择书而读,《孙子兵法》在“子之类二十二种”之中。当时他想读这些书,可是却买不起。萧子升曾答应送他一些书,他拒绝了:“大不敢当,一则赠而不读,读而无得,有负盛心;一则吾兄经济未裕,不可徒耗。”

    2、易培基对毛泽东这个“土包子”可能是看不上眼,两人虽为师生,但关系不洽,毛泽东不可能从易培基那儿获读《孙子兵法》。

    3、《讲堂录》中的笔记恰恰说明这一时期的毛泽东没有能读到《孙子兵法》。“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善用兵者,无智名,无勇功。(孙武《谋功篇》)”

    这一段笔记首先表明毛泽东对《孙子兵法》不是无关痛痒,而是认真听讲、记录和思考的,虽然这仅仅是老师讲的一篇清朝思想家魏源写的《孙子集注序》;其次,也许是老师讲错了,老师讲《孙子集注序》一般要讲一下《孙子兵法》,但更可能是毛泽东的笔误,把《谋攻篇》记成了《谋功篇》。说明毛泽东当时是没有读过原著的。否则,以毛泽东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不会出现这样低级的错误。而且,这段话只有前一句出自《谋攻篇》,后一句则出自《形篇》,原文是“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

    现在的一些大学生甚至认为“毛泽东是读着《孙子兵法》和《资治通鉴》长大的”,纯粹是“想当然”之语。从现在所能掌握的资料分析,《孙子兵法》在当时不是一般人能够见到的。一是当时国人百分之八十是文盲;二是连年战乱,一般的读书人家仅够温饱,难得藏书,即使有书,也是普通常用一类;三是《孙子兵法》刊行量小。所以,市井小儿也难得一见,更别说“山里娃”毛泽东了。蒋介石是1905年十八岁在宁波城里的箭金学堂读书时,承蒙老师顾清廉借给他才读到《孙子兵法》。

    还有说是长征时期 “在这种受排挤打击的形势逼迫下,毛泽东躺在担架上认真翻阅了《孙子兵法》”。李德(奥托布劳恩)也曾回忆说,毛泽东在长征初期曾引用《孙子兵法》中的格言与他探讨战略问题。

    也有引吴黎平回忆说,19322月他经毛泽东推荐任苏维埃中央政府国民经济部副部长,当时毛泽东亲口对他说:“我也读过《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有重要的一条'知已知彼,百战不殆’,这点说得很好。”

    并且有人论证毛泽东在他的革命生涯中做出的两次重大的战略选择,一次是倡导工农武装割据,建立起农村革命根据地;一次是北上长征,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这两次战略抉择的核心就是《孙子兵法》“因敌而制胜”“避实而击虚”的思想。

    包括毛泽东的嫡孙毛新宇在他所写的《爷爷毛泽东》一书中都这样认为:毛泽东在文家市决定向井冈山撤退时,副师长余贲民指责他是逃跑主义,毛泽东说:“走,不是逃跑,不是临阵退缩。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孙子兵法的这个``字,其实大有奥妙。走,就是流动,就是游击、声东击西……”

    这些相互矛盾的说法,虽然无须一一辩驳,但在客观上给我们理解和掌握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增加了难度。

    事实上,毛泽东最早知道《孙子兵法》的时间应当是1910年前后,即读《盛世危言》时,《盛世危言》序中有“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此言虽小,可以喻大。”毛泽东195057日为第一次全国侦察工作会议的题词也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可见印象之深。而毛泽东真正研读《孙子兵法》的时间是在19361022日以后。

    这样判断的依据是:

    1、上个世纪30年代,在上海的党中央搬到根据地后,当时“左”倾路线的领导者为了排挤和打击毛泽东,在《革命与战争》等刊物上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从理论上对他进行批判,说他“把古代的《三国演义》无条件地当作现代的战术;古时的孙子兵法无条件地当作现代战略;更有好些博览的同志,拿半个世纪以前的曾国藩作为兵法之宝”。他们断言:“这些不合时代的东西——《孙子兵法》、《曾、胡、左治兵格言》,只有让我们的敌人——蒋介石专有。”用现代的眼光看,“左”倾教条主义的指责只是暴露他们的浅簿与无知,人为的把《孙子兵法》等宝贵的军事文化遗产贴上阶级的标签来加以拒绝。

    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一个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是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对战争作了许多研究,但是,在抗日战争前,他们的军事论著几乎没有中译本。在“山沟”里从事游击战的毛泽东等,只能把目光投向极其宏富的中国传统的军事文化遗产,并结合革命战争的实践加以运用。而毛泽东却否认他当时已读过《孙子兵法》。

    毛泽东在19601225日同部分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谈话时,这样讲:“说实在的,我在山上搞了几年,比他们多了点在山上的经验,他们说我一贯右倾机会主义、狭隘经验主义、枪杆子主义等等。那时我没有事情做,走路坐在担架上,做什么呢?我看书!他抬他的担架,我看我的书,他们批评我,说我凭着《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指挥打仗。其实《孙子兵法》当时我并没有看过;《三国演义》我看过几遍,但指挥作战时,谁还记得什么《三国演义》,统统忘了。我就反问他们:你们既然说我是按照《孙子兵法》指挥作战的,想必你们一定是熟读的了,那么请问:《孙子兵法》一共有几章?第一章开头是什么?他们哑口无言。原来他们也根本没有看过!后来到陕北,我看了八本书,看了《孙子兵法》,克劳塞维茨的书看了,日本人写的军事操典也看了,还看了苏联人写的论战略、几种兵种配合作战的书等等。那时看这些,是为写论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为了总结革命战争的经验。”

    1961323日,广州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也说到:“如果不经过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不经过万里长征,我那个《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小册子也不可能写出来。因为要写这本书,倒是逼着我研究了下资产阶级的军事学。有人讲我的兵法靠两本书,一本是《三国演义》,一本是《孙子兵法》。《三国演义》我是看过的,《孙子兵法》我就没有看过。在遵义会议上,凯丰说:你那东西,并不见得高明,无非是《三国演义》加《孙子兵法》。我就问他一句:你说《孙子兵法》一共有多少篇?第一篇的题目叫什么?请你讲讲。他答不上来。我说:你也没看过,你怎么晓得我就熟悉《孙子兵法》呢?凯丰他自己也没看过《孙子兵法》,却说我用的是《孙子兵法》。”

    2、毛泽东于193697日在写给刘鼎的信中说:“前电请你买军事书,已经去买否?现红校需用甚急,请你快点写信,经南京、北平两处发行军事书的书店索得书目,择要买来,并把书目附来为盼。”刘鼎按毛泽东的指示买了一部分书,毛泽东看到书后,并不满意。于926日又给刘鼎写信,告他不要买普通战术书,要买战略书,买大兵团作战的战役学书。“中国古时兵法书,如孙子等也买一点,写信到南京国府路军学研究社,请他们代办。”当买的第二批书到延安,毛泽东看后仍不满意。1022日,他又给叶剑英、刘鼎写信。“买来的军事书多不合用,多是战术技术的。我们要的是战役指挥与战略的,请按此标准选买若干。买一部《孙子兵法》来。”

    短短一个半月,毛泽东三次写信要书。既表明他的焦急和重视,也说明他手里没有《孙子兵法》,当然更谈不到去研读了。

    四、毛泽东读《孙子兵法》的版本

    《孙子兵法》在孙武晋见吴王阖闾时,已经是一本完整的军事著作,它问世以后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西汉时经校对,始有定本。

    《孙子兵法》的版本演变发展过程有几个重要时期:战国时期、西汉时期、三国时代、唐宋时期、明清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孙子兵法》的研究与整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历代批校《孙子兵法》者,留下姓氏的就有210余家,研究著作500余部,存世的各种版本近400种,包括抄本、印本、帛本、竹简本、白话本、注解本、单行本、丛书本、汉文本、少数民族文字本等。

    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有三种宋代版本:《魏武帝注孙子》、《武经七书.孙子》、《十一家注孙子》。本世纪七十年代在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残简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最古老的抄本。

    宋吉天保辑《孙子十家注》原本已失传,但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版本,因为它是十家注——十一家注系统承上启下的重要传本。它的流变,得先说道藏。该书未见元刻,至明朝,则有道藏本。我们知道,道教自唐、宋以来分为两派,因此作为道教经典的道藏,据顾修《汇刻书目》的说法,也有南北两本。而无论南北,均源于宋徽宗的政和道藏,即所谓万寿藏。元世祖因信奉佛教,曾于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下令焚毁道教经典,故道藏因遭火劫而残缺不全。明初,由金陵道院重辑,并于正统年间印就,分颁天下道观。《孙子兵法》在《太清部》,题曰《孙子注解》,十三卷,每卷一册,前八卷在“性”字号,后五卷及郑氏遗说在“静”字号,经褶装,十行十六字。孙星衍据以校正《孙子十家注》的道藏是华阴道藏,属于北藏。顾修说它是“宋人旧藏”,但实际上是经后人重修的,而且它的颁赐时间比南藏还晚,是在万历中。此道藏已不可见,但从孙氏校语可以看出,它与正统道藏并非同一书,二者大同而小异。

    近世成就最大、流传最广、影响也最大的,要数孙星衍校的《孙子十家注》了。他以华阴道藏孙子为底本。主要依据《通典》、《御览》,对十一家注在编排时代上的错乱现象作了订正,对十三篇经文也作了许多校改,并据宋志直题《孙子十家注》。由于他的努力,这一传本系统,经过许多年的沉寂,终于取代了《武经七书》而居主导地位。此后,直到宋本《十一家注孙子》影覆问世,整理研究孙子者,大都以他的校本为依据。1963年,美国退休准将格里菲斯根据孙星衍校勘的《孙子十家注》重新翻译了《孙子兵法》,并由英国著名战略家利德尔•哈特作序。格里菲斯的这一译本一直为西方知名人士和军事院校所推崇,并被转译为多种国家文字出版。1972年的法文新版本《孙子兵法》就是据此转译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将格里菲斯的译本收入该组织汇编的《中国代表作丛书》。

    孙星衍,字渊如,阳湖(今江苏五进县)人,祖籍山东乐安,自认为“真孙子之后”。生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卒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是乾嘉时代著名经学家、校勘学家、金石学家。少年时曾以诗作被袁枚誉为“天下奇才”,并与订忘年之交。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以一甲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充三通馆校理。”及散馆,改授刑部主事,复外任山东衮沂曹济道。曾主讲杭州诂经精舍、江宁锺山书院。孙星衍深究经史、文字、音训之学,旁及诸子百家,皆必通其义。所撰《尚书今古文注疏》三十九卷,为清人治经之力作,颇负盛名,另有《周易集解》十卷,《夏小正传校正》三卷,《明堂考》三卷,《考注春秋别典》十五卷等。既博及群书,勤于著述,“又好聚书,闻人家藏有善本,借钞无虚日。”(见《清史稿.孙星衍传》)他的书房题联是“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可见其人心性。他曾先后以其自身撰著,及所收藏、校勘之古籍善本,刻《岱南阁丛书》二十种,《平津馆丛书》四十二种。所校《孙子十家注》,即为所刊丛书之一种。

    关于此书的校理,孙星衍于《孙子兵法序》中写到: “曩,予游关中,读华阴岳庙道藏,见有此书。……又从大兴朱氏处见明人刻本”。 “此本十五卷,为宋吉天保所集,见宋《艺文志》,称《十家会注》。十家者,一魏武,二梁孟氏,三唐李筌、四杜牧、五陈皋、六贾林,七宋梅圣俞,八王皙,九何延锡,十张预也。……国家令甲,以孙子校士,所传本或多错谬,当用古本是正其文。适吴念湖太守毕恬溪孝廉皆为此学,所得或过于予,遂刊一编,以课武士”。”孙本重新排列了次序,又据古文典籍补充勘正了近三百条,形成了一个大不同于宋、明各类刊本的全新刻本。由于孙星衍对该书用力特大,校勘增补亦丰,故其书一出,即受到学界欢迎,从清代中期到民国初年,先后以各种形式翻刻近三十次,成为《孙子兵法》流传的一个主要版本。

    毛泽东读的就是这个版本。

    五、毛泽东读《孙子兵法》的批注

    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 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视卒如婴儿, 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 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 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故知兵者,动而不迷, 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地知天,胜乃可全。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 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者,诸、刿、 之勇也。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已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惟明君贤将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毛泽东除在“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予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一句旁画有圈点标识外,并在此句之上注有“行军之道 尽于是矣”的批语;对“焚舟破釜若驱群羊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更是加注不同符号的标识,又在天头加有“此秘诀也”四字批语。

    六、毛泽东读《孙子兵法》的方法和意义

    毛泽东“此秘诀也”的批语,乍一看,还真有些雾里看花。似乎确实如现在的某些人所说的那样,毛泽东也未脱封建统治者的巢臼。对此,我也曾苦思冥想,不得其解。但再重新研读毛泽东的有关著作,仔细回味、反复咀嚼,才感悟到此真是秘诀,其中真是大有文章呵!

    军队是高度统一的战斗集团,千军万马只有统一指挥,密切协同,步调一致,才能战无不胜。任何一个将领都希望自己的士兵如群羊一样服从指挥,孙子如此,毛泽东也不例外。但孙子用的办法是“使人无识”、“使人不得虑”;毛泽东却有他自己的秘诀。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陕北招待留守兵团学习代表时说:“我们的军队是真正人民的军队,我们的每一个指战员,以至每一个炊事员、饲养员、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的部队要和人民打成一片,我们的干部要和战士打成一片。与人民的利益适合的东西,我们要坚持下去,与人民的利益矛盾的东西,我们要努力改掉,这样我们就能无敌于天下。”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更直接地指出:“……把战争的政治目的,告诉军队和人民。必须使每个士兵每个人民都明白为什么要打仗,打仗和他们有什么关系。”“很多人对于官兵关系,军民关系弄不好,以为是方法不对,我总告诉他们是根本态度(或根本宗旨)问题,这态度就是尊重士兵和尊重人民。”

    除日本和美国外,毛泽东一生最大的对手非蒋介石莫属。过去,在“左”的思想影响下,人们都认为蒋介石很无能,事实相反。蒋介石不仅熟读兵书,而且深谙韬略。早在1924年,他就手辑《增补曾胡治兵语录》。他打败了旧中国几乎所有的军阀,如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白崇禧等等,他采用的政治战、经济战、文化战、心理战等战术,于今读来也动人心魄。可以说,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堪与毛泽东相匹敌的政治家、军事家。

    在治军方面,蒋介石也有他的“要诀”:“我们国家民族到现在之所以如此危急衰弱,其主要的原因,并不在兵力之不充,武器之不良,乃在于这种立国的根本精神之沦丧,而今后之能否复兴,就看我们全国国民尤其是一般军人能否明礼义,知廉耻以为断!所以我们革命军人最重要的基本条件,就是要'明礼义,知廉耻,负责任,守纪律’。而其入手之方,就是'礼’字。就是要从日常生活之食衣住行起头,实践礼义廉耻。这是我们军队所最应注重的最紧要最基本的教育。这即我们训练军队的要诀。”(《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十三,第359页)。具体办法是“这个连坐法一行,就是全军之中,人人似刀架在头上,似绳子缚着脚跟,一节一节互相瞻顾,连坐牵拉,谁也不能脱身。《兵法》云:'强者不得独进,弱者不得独退’,又云:'万人一心,万人齐力。’真要得这个成效,非实行'连坐法’不可。”(《领袖蒋公建军思想研究》第173页。台湾正中书局1986年。)

    两相比较,孰高孰低,瑕瑜互见。恰如《孙子兵法》所言:“吾以此知胜负矣”。

    从毛泽东的批注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绝不是随便“翻了翻《孙子兵法》”,而是进行了通读和精读,有些部分反复阅读多次。有用铅笔、钢笔、毛笔的勾画,有红色、兰色、黑色的标记,有旁边的断句标点,有他习用的天头画圈。确实是“不动笔墨不读书”。虽然我们看到的实际上仅仅是半本书,但毛泽东所注重的东西还是能够略知一二。而毛泽东对《孙子兵法》和中国革命的思考,我们只能通过认真学习和领会他的一系列著作去一步步加深理解。

    毛泽东身边的警卫人员说,毛泽东常常是带着问题读书的,读历史书时,他有时看着看着眼就离开了书本,凝神沉思。毛泽东在《绘图增像西游记》第十八回中高老庄的高老儿说猪八戒吃得多的天头上批注:“只因做得多,所以分配应当多,多劳应当多得。反过来,只因吃得多,所以才有可能做得多。生产转化为消费,消费转化为生产。”可以想象他的思维空间有多么大的跨度。

    如前所述,我们都已经知道,毛泽东读《孙子兵法》的目的“是为写论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为了总结革命战争的经验”。如果我们有幸能够身临其境,到陕北保安那低矮昏暗的窑洞中去体味一番,就更加能够体会毛泽东在煤油灯下写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光辉著作的伟大意义了。

    今天,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执行“亲民为民”路线,国外观察家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继续。在毛泽东发表《为人民服务》讲话60周年的日子里,重新回味毛泽东读《孙子兵法》,是否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呢?

    我们现在强调“三个代表”,其中之一是“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所谓先进文化,即指文化的“与时俱进”和创造性。对于中国文化而言,传承较容易,发展难,创造就更难。说较容易,是指后人大多已经习惯于接受前人的“成说”,古人这样说,他也就这样想,这样说。难,则是指超越前人的文化成果,有自己的真知灼见。更难,则是要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中,别开生面,立一家之言。日本1962年《国防年鉴》中评论:“如果说古代孙子的兵书是哲学性的,克劳塞维茨的兵书是科学性的,那么毛泽东的兵书是彻底的现实性东西;如果说前两种是以学习兵法的人为对象,那么毛泽东的著作则使每一个士兵、民兵、群众所理解。”

    《孙子兵法》云:“上下同欲者胜”。而要达此目的,《孙子兵法》给出的结论是“令民与上同意也”。从来的统治者都明白这个道理,也抱定了这一宗旨。蒋介石也是如此。他说:“我们革命一定要有一个领袖,才能够集中革命的力量,推动革命工作,使革命的主义能够尽早实现,革命事业能够迅速完成。所以我们对于革命领袖,要有坚确的信仰,务必始终如一的服从,大家在他的领导之下,共同一致来奋斗牺牲!”“如果你们有了革命领袖而不真正信仰领袖、服从领袖,努力来实现三民主义,单是口说有领袖,那与革命事业的成功还是没有什么相干。……你们要成功,必先要晓得领袖的重要,并且要真真实实认识领袖、信仰领袖、服从领袖。”(《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十三,第364页——365页。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印。)

    对于军队中的官兵关系,蒋介石开导士兵说:“官长有时打你骂你,这就是父兄师长为要你们好而打你骂你的一样,只要你们守军纪,听命令,官长一定是亲爱你们的,”(《蒋介石年初稿》第339页。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

    毛泽东则强调:“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

    在军队中,毛泽东说:“中国不但人民需要民主主义,军队也需要民主主义”,“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维持不敝,除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废除烦琐的礼节,经济公开。”

    结果是“同样一个兵,昨天在敌军不勇敢,今天在红军很勇敢,就是民主主义的影响”。贺龙元帅曾自豪地说:“许多外国人乃至一些中国人,总是不能懂得解放军的手榴弹怎么会制服了坦克?木船为什么会打败军舰?没有大炮,怎么会炸开了坚固的城墙和钢骨水泥的碉堡?如此等等,一连串的解不开的谜。其实,这一切奇迹之所以能够创造出来,除了靠我们部队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勇敢精神而外,主要的就是靠了个'大家想办法,人人出主意’的军事民主。这就是我们的秘密。”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中国国民党斗争的结局是蒋介石失败了。历史已经证明,毛泽东赢得的不仅是一时的民心,而是中国人民永远的爱戴和怀念。

    当今世界,“以人为本”成为国际流行语,口号喊得震天响。但真正要做到这一点,确实非常不容易。即使是我们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先进的政党,也不止犯了一、两次错误。我们说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的,但她不是人民利益的“化身”,也不是“救世主”。就是说,作为一个政党,她不会自动地表达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而是要通过一系列的程序和工作,经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地民主集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反反复复多次,才能正确地表达人民群众的意愿、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且,即使如此,也难免因各种复杂的因素影响,有表达不完善、代表不正确的时候。所以,毛泽东同志一再告诫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

    现在全党又在讨论提高执政能力问题,实际上,首先应该考虑的不是“怎样执政”,而是“为谁执政”。“执政为民”就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执政,就要以人民的利益为重,以人民的需要为第一需要。就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就不是“令民与上同意也”,而是要“令上与民同意”。

    “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然后再告诉群众(宣传),并号召群众实行起来,解决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这是毛泽东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政治遗产和精神财富。

 

毛泽东谋略与《孙子兵法》

手机免费访问 http://www.cnfol.com/ 20100416 09:25 价值中国 诸葛长青

 查看评论

  孙子兵法包含大智慧,毛泽东活学活用,是孙子兵法发挥了巨大作用。

 

  ---------诸葛道熹

 

  毛泽东,集军事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于一身,其伟大的军事思想与我国古代著名军事典籍《孙子兵法》有着天然的历史传承。

 

  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既是马列主义关于革命战争理论同中国革命战争实际相结合的结晶,也是对包括《孙子兵法》在内的中国古代优秀的军事文化遗产的运用和发展、继承和创新。从这部“中国古代一第兵书”里,毛泽东不仅吸取了丰富的军事理论营养,同时也获取了丰富的唯物辩证法哲学思想的养料。日本的军事理论家小山内宏在其所著《现代战争论》中指出:“毛泽东的战略,是从其弱者的艰苦的斗争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卓越的战略,它与孙子的战略一脉相承。”这一中肯的评价揭示了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与《孙子兵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诸葛长青:毛泽东能够把古代的思想结合到现代,这令人十分敬佩。

 

  《孙子兵法》诞生于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繁、文化异彩纷呈的年代。这一时代有多种兵书问世,而《孙子兵法》却如后代兵家所云:“前孙子者,孙子不能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它堪称为中外兵书中最古老而又最富有生命力的一部。《孙子》总结了中国古代战争的经验,揭示了许多具有普遍意义的战争规律,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它被历代军事家奉为经典,堪称兵家之鼻祖。《孙子》作为古代最著名的军事理论著作,享有古今中外公认的巨大荣誉,并成为当代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领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

 

  博学多才的毛泽东在学生时代对《孙子兵法》,已经有所了解。在他的读书笔记《讲堂录》里,便有好几处前人记述和发挥《孙子兵法》的内容:如“孙武,越羁旅臣耳。越不能尽行其说,故功成不受官”、“杀人以生人”、恩生于害、害生于恩……世有诸强以灭人之国为事,灭国则害矣。然强者灭人之国内已国,而殖其民,已之民则恩矣,故害生于恩也。”又如:“孙武子以兵为不得已,以久战多杀非理,以赫赫之功为耻,岂徒谈兵之祖,抑庶几位君子矣。”(《毛泽东早期文稿》第595页)诸葛长青:毛泽东把古今中外的书籍都读完了,而且能够结合实际运用,这样的人如何不成功?

 

  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上,凯丰曾提出“毛泽东迷信《孙子兵法》”来贬低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才能。凯丰质问毛泽东,你懂得什么是马列主义?你顶多是看了些《孙子兵法》。硬说毛泽东的军事战略都是从《孙子兵法》学来的,现在用不上了。毛泽东反问道:你读过《孙子兵法》没有?你知道《孙子兵法》一共有几章?既然你也没有读过,又怎么知道我是靠《孙子兵法》打仗的呢?凯丰被问得哑口无言。(《党的文献》1993年第9期)“左”倾教条主义者说毛泽东靠《孙子兵法》打仗,激发他要认真研读《孙子兵法》,为此致函当时在西安作统战工作的叶剑英和刘鼎,嘱其购买一批书籍,特别“要买一部《孙子兵法》来”。从这时候起,毛泽东为了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正反方面的经验教训,为了写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认真研读了《孙子兵法》和其他一些军事著作。如果说,在此之前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对《孙子兵法》的原则的运用还处于不自觉的阶段,更多的是马列主义革命斗争理论在军事斗争中的运用,是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的经验总结和创造性发展,其战略思想与《孙子兵法》却有着惊人的不谋而合,那么从此以后,毛泽东对《孙子兵法》的理解就更透彻、更深刻,运用手法就更高超,更自觉了。毛泽东在他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便多处引用《孙子》的理论来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经验。如《军事篇》的“以逸待劳,以饱待饥”、“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始计篇》的“攻其不备、出其不意”;《谋攻篇》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毛泽东深刻地领会这些军事基本原则,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这些古代兵家的军事理论升华到一个更新的高度。诸葛长青:孙子兵法是一部千年智慧书。

 

  毛泽东曾和他身边工作多年的郭化若说:要为了发扬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去读孙子的书,要精滤《孙子兵法》中卓越的战略思想,批判地接受其战争指导的法则与原理,并以新的内容去充实它。还说,应深刻研究孙子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情况,哲学思想,以及孙子以前的兵学思想,然后对《孙子兵法》本身作研究,才能深刻地理解《孙子兵法》。毛泽东本人正是这样身体力行的。他在指挥中国革命战争的过程中,充分借鉴和汲取了《孙子兵法》的思想精华,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古代兵学圣典,使其闪烁的辩证法更加发出耀眼的光芒。《毛泽东与孙子兵法》由苟君厉先生创作。

毛泽东在他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便多处引用《孙子》的理论来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经验。如《军事篇》的“以逸待劳,以饱待饥”、“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始计篇》的“攻其不备、出其不意”;《谋攻篇》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毛泽东深刻地领会这些军事基本原则,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这些古代兵家的军事理论升华到一个更新的高度。诸葛长青:孙子兵法是一部千年智慧书。

  毛泽东曾和他身边工作多年的郭化若说:要为了发扬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去读孙子的书,要精滤《孙子兵法》中卓越的战略思想,批判地接受其战争指导的法则与原理,并以新的内容去充实它。还说,应深刻研究孙子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情况,哲学思想,以及孙子以前的兵学思想,然后对《孙子兵法》本身作研究,才能深刻地理解《孙子兵法》。毛泽东本人正是这样身体力行的。他在指挥中国革命战争的过程中,充分借鉴和汲取了《孙子兵法》的思想精华,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古代兵学圣典,使其闪烁的辩证法更加发出耀眼的光芒。《毛泽东与孙子兵法》由苟君厉先生创作。

 

作者:中国玄学管理中心学术研究部 来源:中国玄学管理中心学术研究部

 

欢迎转载本站文章

共有评论 0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赞助商广告
  • 网站首页 - 申請玄學書畫師會員 - 申請玄學師會員 - 免費申請非遺舘(藝術舘) - 歡迎回家 - 河圖洛書府 - 河圖洛書律令 - 入會須知 - 相關收費 - 聯係我們
  • 玄道人才榜|香港河图洛书府|哲学工程院|玄道学院|玄画学院|香港中国玄学院|香港中国玄学书画院|香港中国玄学书画联合会|香港中国玄学管理中心(hetuluoshufu.com)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单位:河图洛书府(HE TU LUO SHU FU)是经中国香港政府批准注册的一家玄道“术数学(哲学)”研究机构。
    业务性质:执行《河图洛书律令》也称《河图洛书玄道令》,培训玄道师令、玄道教授令、玄道院士令、玄道专家令、玄道研究员令、玄士令、信士令、居士令。
    “河图洛书府”不是香港政府性质的机构,而是公司性质的法团机构

    請不要再攻擊本網站,我們只是在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依法注冊的一個小公司性質的法團機構,不代表任何中國香港政府機構,我們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公司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商業管理條例》依法開展業務性質範圍内的活動。如有質疑?可以直接與“中國香港政府公司注冊処”和“中國香港政府稅務侷”進行核實。建議執行法律標準,合法正規開展業務,謝絕内訌!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商業登記證號60797815004